» 4231米兰体育 » 航天育种助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育成主粮品种超200个
日前,2022年空间技术和平利用(健康)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在“航天育种与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分论坛上,国内外育种家、新品种创制及应用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从空间诱变及其新品种创制、现代农业技术创新等方面展开交流和研讨。
自中国在第九颗返回式科学卫星首次搭载农作物种子以来,航天育种技术已走过35年的发展历程,并在粮食稳产增产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我国通过航天育种已经育成了国审、省审的主粮品种超过200多个,其中水稻120多个,小麦和玉米各有30多个左右。”航天育种产业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会员、航天育种产业创新联盟技术协作部部长李晶炤介绍,以我国第一个航天育种育成的水稻新品种——“华航一号”为例,其最高亩产达到了812公斤,累计推广面积超过了1亿亩,取得了非常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航天育种的本质是利用特殊的空间环境诱发变异,并利用变异研发出新品种的过程。相对于地面环境的诱变,航天育种的变异频率与幅度均大大提高,提供了广泛的育种空间,育种周期也因诱变快而缩短。北京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博士生导师、中国原子能农学会副理事长李云介绍,对于大部分以无性繁殖来推广应用的木本植物来说,只要观赏植物变得跟原来的观赏价值有差异,便可以很快进行大规模推广,把最优的形状固定下来。
“上天”只是航天育种的第一步,航天品种的后续培育以及走向市场还需要现代化高效设施农业的加持。北京市农业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周增产介绍,我国设施农业规模比较大,装备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相关产业发展效果显著,结构类型的不断优化也将逐步推进区域建设,改善农作物的生长条件。“设施农业以科技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代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支撑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周增产说道。
今年中国空间站将全面建成,中国空间站为利用空间资源进行研发利用,开展航天育种各类实验项目提供了更多可能。“通过航天育种培育出的种粮、蔬菜、新品种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丰富居民‘菜篮子’、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改变农业农村面貌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航天育种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梁小虹在致辞中表示。
本次分论坛由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现代农业与航天育种工作委员会、航天育种产业创新联盟承办。据悉,此次大会在全球直播点击率超过500万人次,“航天育种与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分论坛超18万人次。
本文转载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见习记者 胡燕俊 侯雅洁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